毛滴虫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林观察丨上汽领投威马说明了啥 [复制链接]

1#

对于这次领投的“上海国资投资平台及上汽集团”联合出资方,这次出手有放走蔚来后亡羊补牢的意味,但更多的还是希望多押宝一个“有潜力的新造车玩家”。

文|杨小林

图|来源网络

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一定恨死了从互联网跨界到“车评界”的美团创始人王兴,因为后者对新造车企业未来“三国杀”格局的论断里,根本就没有威马的位置。按照王兴之前的预判,新造车企业的未来就在这三家企业,已经被合肥战投并率先登陆美股的蔚来、背靠阿里也在近期完成美股上市的小鹏和他自己亲自投资的理想。

说实话,要我是沈晖本人,听到这样的论断也难免不爽。王兴说这话时,自己已经踏上了“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他是一边看着理想汽车兑现资本市场的诺言,一边对还在后面紧追慢赶的威马抛出这个宏论的。当然,也完全有可能,威马彼时也已经淹没在蔚来、小鹏和理想“三驾马车”极速狂奔的烟尘中,王兴甚至都没来得及正眼看看威马“快马加鞭”追逐的狼狈样子。

说实话,过去半年乃至一年时间里,新造车企业的江湖基本上是被王兴看好的这“未来的三巨头”搅动得热闹非凡,而媒体的聚光灯也悄然从威马身上转移到了这三家。前期因提供“物美价廉”的智能电动车,销量一度出现高光时刻的威马,的确在舆论的名利场中逐渐暗淡了“刀光剑影”。很正常,花无百日红嘛,威马究竟是不是千里马,这两三百里地看不出来。

文坛大佬鲁迅先生曾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这话说得真的挺富有哲理的。如果这一次威马不是官宣拿到了亿元号称新造车企业界最大一笔融资,大多数媒体可能都要误认为威马已经快成“病马”,在熬过一阵子兵荒马乱的日子是不是就要彻底成死马?但很显然,威马没有在沉默中死亡,而是酝酿了一个绝地反击的大绝招。

拿到亿战投,威马果然在沉默中爆发了。亿元对于新造车企业而言是什么概念,说多也不多但其实也不少。你想想,“抠门”的理想官宣只用10亿美金就造出了一台增程式混动汽车理想ONE,并且依靠看起来仍然亮眼的上牌量,以及好友王兴这样的一帮大佬力挺,就登陆了美股甚至市值一度逼近“九死一生”的蔚来。

而另一家新造车企业拜腾,据说在烧光80亿元的融资后,第一款量产车还没有造出来就面临债务重组。当然,更多的像博郡这样的新造车企业,可能还没融到亿元就仓促启动造车项目,结果就是故事还没开口讲就变成了一地鸡毛的事故。可见,对于几乎所有新造车企业而言,先融它“一百个小目标”才是正事,否则别说造车,就是制作一个精美的PPT来讲故事都可能底气不足。

所以,当已经造车五年,首款量产新车上市交付已经超过3年的威马,官宣D轮融资拿下亿元战投时,沈晖的兴奋之情有多强烈。前期被王兴DISS(必须澄清一下这是不点名的)得有多狠,这次情绪反弹就有多强烈,尤其是在新造车“三驾马车”阴影下一度沉寂的威马,需要一个大大滴好消息引爆业界,提振士气。

从销量表现看,威马的确有被蔚来、小鹏和理想赶超的意味。年,威马总销量为辆,在新造车势力中位居第二,仅次于蔚来。据机动车交强险数据,年1-7月,威马的上险量仅排名第四,为辆,低于蔚来、理想和小鹏。到了年8月,威马单月销售了辆,同比增长%。但这样的“报复性增长”能否持续,尚有待观察。

考虑到蔚来、小鹏和理想都已在美股上市“会师”,有国资背景的机构投资意义已经不大,而在智能与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上,还能有机会“上车”的载体已经不多,而威马算是为数不多的好投资标的。因此,对于这次领投的“上海国资投资平台及上汽集团”联合出资方,这次出手有放走蔚来后亡羊补牢的意味,但更多的还是希望多押宝一个“有潜在势力的新造车玩家”。

这背后,一定程度上凸显的是上汽集团在布局智能与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焦虑和不安。就在上海自家门口,上汽眼睁睁看着特斯拉快速“做大”,股价一飞冲天,尤其在高端电动车市场已经形成“一骑绝尘”的领跑姿态却无计可施,而真正有机会与特斯拉抗衡的蔚来已经被合肥“筑巢引凤”,如果再不抓住威马这个“潜力股”恐怕光靠自己的嫡系部队很难与之“血战到底”。

不可否认,相对于其他大型国有汽车集团来说,上汽是最早布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也是在技术储备和量产能力积淀最丰厚的“国家队”玩家。但相对于轻装上阵、机制灵活和产出效能更高的新造车企业而言,上汽自身的国有体制是品牌运营和产品打造最大的弊端所在。而要在智能与新能源赛道加速超车,像威马这样的新创公司其实更有独特优势。

当然,从投资收益和风险角度衡量,目标瞄准“科创板新能源第一股”的威马汽车,其实在登陆科创板前也的确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投资标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上海国资和上汽集团联合领投后,一大票地方基金和机构投资人都蜂拥跟进。毕竟,特斯拉再风光,如果没有中国市场和销量的“神助攻”,也不可能在美股风生水起。

而威马,则是在中国土生土长、且有望依托中国市场和用户持续成长、并率先在中国科创板登陆的造车新势力。凭借这个独特概念,如果能在接下来通过高效运营和品牌打造讲述一个“中国版特斯拉成长记”的故事,想必同样是能打动不少投资者的。当然,威马的挑战依旧不小,如何从现在15-20万元的价格区间往上走、如何打造类似蔚来那样的高端用车体验和口碑、如何在智能与新能源赛道稳健超车?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现实发展需要直面的难题。对照蔚来和特斯拉的烧钱路径,要解决所有这些问题,威马当下拿到的个亿只是“首付款”。沈晖要真打破王兴对新造车企业未来竞争格局的“神预测”,这亿显然还远远不够。但愿,当下还有机会“快马加鞭”的威马,能在未来突围的道路上少走一点弯路。毕竟,能活到今天的新造车企业,实属不易。(作者杨小林系资深汽车媒体人、车壹传媒联合创始人/总编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