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滴虫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会昌 [复制链接]

1#

会昌县城西郊的师公岩,从城边的山脚到山顶不过五六里路,是徒步登山或骑行的好去处。宋代知名经学大师、北宋国子博士尹天民“尹夫子”年轻时在此筑庐研习经学,因而后人将地名称为“师公岩”。师公岩以前叫“西山岩”,那是会昌县城西边的山;亦称“宝盖山”,得名于岩里有一方人称“宝盖石”的奇特之石。一处佳境三个名,各有其想象空间。在杜鹃花与金樱花红白争艳的日子,踏青师公岩,别有一番景致。国道与会杉线公路南端交接处的环城南路,新建汽车建材城往西,循着蜿蜒曲折的公路,慢慢向上攀升,松杉毛竹和“露箕”(音,学名乌毛蕨)荫蔽,山顶山腰山脚,红色的野杜鹃、纯白的金樱花点缀在绿海里,路边的檵木,沟壑的梧桐,也都纷纷穿着或嫩白或淡*的束装出来刷刷各自的存在感。一边往里进,一边欣赏大自然的原生态,偶见小鸟群戏追逐,间或出现斑鸠、白鹭大些的鸟儿,在路上或水边坦然自若的觅食,人与鸟儿共同呼吸着雨后的清新空气……越过几处坡,不知不觉来到了新近修建的山门,进山抬头是“师公岩”,转身换到出山方向望见的是“宝盖山”。穿过山门,继续顺着山路往里盘曲前行,经过一段不远的下坡处,便到达地势较开阔的停车休息地,可以小坐赏花。稍停片刻,步行几分钟便到了静幽的岩前路,路边左侧石壁,滴水叮咚,如薄雾,如细雨,淅飒飘拂,连绵不断,毫无停顿之意,在山脚汇成清澈的潺潺小溪,伴着远处传来忽隐忽现的播放念佛诵经音效,立刻将人引入城里无可感受的一番独特意境之中。经过一小段芭蕉林荫道,便可登级穿越缝岩,进入师公岩核心区域,这时顿觉豁然开朗,岩幽水碧,山翠花艳,别有洞天。独居于闹城边深山独尊之处的师公岩,静若处子。在似涧似谷的顶部,静谧端庄地屹立着红墙灰瓦翘檐的寺庙,山寺大门正上方“师公岩”三个端正的金*大字格外醒目。循寺外望,山岗逶迤,峰峦迭浪,林茂滴翠,美不胜收。这就是当年尹大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易经书”的筑庐研习圣地,《中国名人大辞典》所载,尹天民著的《易论实篡》、《易说拾遗》,在此触发出了不少灵感。寺庙前大坪左侧是“宝盖石”,这其实一根十来米高的独立“石笋”,笋尖上斜顶着一方椭圆型扁状巨石,永不跌落,整体看去酷似“石僧戴帽”。守护山寺的老者告诉说,爬上“石笋”之顶,轻轻力推,便可应力而动,若猛力而推,反却纹丝不动。可惜我多次来到宝盖山,也未曾上去亲身体验一下宝盖石的动与不动。“宝盖山”得名就出于此“宝盖石”,相传这是太上老君炼丹时,身边童子不小心掉落下的一块仙炭,跌落于此后成为一奇。寺庙的右侧是三叠瀑,高约15米,后山茂林深密,瀑顶原先耕作有小块农田菜地,荒芜后杂草丛生,水流虽然不算大,却长年汩汩淙淙,流到较为平缓的石壁面后,便洋洋洒洒铺展开来,并就着地势飞成微瀑,细雨如丝,哗声不绝。此时,若有兴致,端坐瀑边,闭目静听寺内经诵,轻和着微瀑跌落的哗哗水滴声及偶尔几声叽啾鸟鸣,顿觉尘寰离隔,浑身空灵。近年,山寺前端左右两边分别修建了一座钟楼和一座鼓楼,高均三层高,增添了师公岩神秘色彩,亦可供游客休憩和登高远眺观赏美景。沿着寺庙后山左右两边的人行小道,火红的山杜鹃花夹道盛开,经防火线通达后山顶端,寺庙深藏眼前山涧,往山寺朝向望去,只有钟楼鼓楼尖顶若隐若现。极目远望,视野广阔,山水县城尽收眼底,现代楼房鳞次栉比,远方更是青山起伏延绵不绝。大师尹天民隐居于山林不是看破红尘,而是历练苦读,达到物我两忘的静心静境。古语云“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师公的确是一位隐士,所以后来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年老后弃官回到西山岩,继续潜心研究易学,自成正果,流传于世。

来源:中国作家网—张炳春

编辑:小兴(hcwjwx)

法律顾问:李群英律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